2020-05-13 來源:中亞互聯(國際)孵化器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1萬年前起源于中國的水稻,是如何通過被譽為古代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向西傳播,進而傳至歐洲、非洲?這一水稻農業早期“全球化”研究的重要一環,被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科研人員合作在中亞地區首次發現古栽培稻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填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小強研究團隊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王建新團隊、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卡爾查延(Khalchayan)遺址農業遺存發現古栽培稻的研究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
中烏合作團隊利用近兩年時間,對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北岸青銅時代至阿拉伯時期的11處遺址進行篩查,最終在卡爾查延遺址的浮選植物遺存中發現炭化的水稻種子遺存。研究人員通過植物考古學、年代學方法結合當地其他考古記錄進行綜合研究,為水稻向亞洲西部的傳播及古代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新的實物證據。
卡爾查延遺址是烏鐵器時代至貴霜(Kushan)時期的遺址,研究人員在遺址西南部的一處文化層剖面中通過浮選法獲取到豐富的古代動植物材料。年代學研究顯示,出土炭化水稻種子的碳14直接測年結果為距今1714-1756年,為貴霜時期。除水稻外,植物遺存中還包括大麥、小麥、豌豆、粟、葡萄、亞麻等栽培作物,這些栽培作物既有西亞起源成分也有東亞起源成分,顯示當地存在一個同時受東西方影響,復雜且多樣的綠洲農業系統。中亞貴霜時期綠洲農業遺址中存在的灌溉系統,可能為本土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支持。
中烏合作團隊對卡爾查延遺址水稻遺存的形態學研究還顯示,該遺址中發現古栽培稻為粳型水稻,其形態與同時期南亞西北部和中國南部分遺址內出土的水稻種子遺存較為接近,推斷為從南亞地區引進。其出現的時代正是月氏人在南亞西北部建立貴霜帝國,向外擴張并達到全盛的時期之后。當時南亞大片地區與中亞阿姆河流域都在貴霜帝國的版圖之內,為南亞與中亞間的交流創造重要的客觀條件。
同時,水稻在這一時期的出現,也預示著以稻米為主食的飲食文化與中亞當地以麥類制品為主的飲食體系融合的開端,而現今中亞地區以馕、抓飯、烤肉為主要食物的飲食體系則在此時開始成型。
研究團隊指出,作為中亞地區首次發現的古栽培稻,卡爾查延遺址也是為數不多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之外發現的古栽培稻。這一發現及研究,對于了解史前農業系統沿喜馬拉雅山南麓通道的交流過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對解釋水稻如何進一步向西傳播至伊朗、歐洲及非洲等地區提供了關鍵性的學術支點。
據了解,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來源,研究栽培稻的起源、全球不同地區水稻品系發展、生態適應及水稻的傳播演化過程,是當前全球考古學、生物學及農業科學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中外學者通過植物考古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方法研究顯示中國是水稻的起源中心,粳稻大約在距今1萬年首先在長江中下游馴化,然后向日本、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傳播,約4000-5000年前早期,栽培水稻在與南亞當地野生稻再次雜交并逐漸形成秈稻。
來源:中國新聞網、哈通社、吉爾吉斯斯坦“卡巴爾”國家通訊社、24.kg、烏國衛生部官網、阿維斯塔
國際業務部電話:0991-8766665
產品研發中心電話:0991-8766665
企業服務中心電話:0991-8766665
0991-3777399、0991-3550199
財稅服務中心電話:0991-5279718
綜合服務中心電話:0991-373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