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來源:中亞互聯(國際)孵化器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自蘇聯解體和宣布獨立以來,中亞國家開始遇到各種經濟問題、軍事沖突和政治危機,許多問題延續至今。近年來,中亞國家開始展現合作意愿。慶祝獨立30周年之際,各國合力解決共同問題,邊界開放達到近20年來最高水平。中亞國家獨立30周年的一個最顯著特點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善于合作和相互依賴。
一、遏制分離主義情緒
中亞分析人士將哈薩克斯坦視為地區穩定和經濟繁榮的燈塔。自1993年以來,哈累計引資超過3650億美元,居中亞地區之首。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歐盟國家,15%來自美國。然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哈也曾面臨領土完整問題,北部地區的俄語居民希望加入俄羅斯,分離主義浪潮逐漸演變成示威游行甚至武裝沖突。為確保國家統一,哈當局重新確定行政區劃,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北部城市阿斯塔納,并于2019年將其更名為努爾蘇丹。
二、發展區域合作
后蘇聯時代,中亞國家大多堅持獨立自主發展,強調建立雙邊關系而非多邊關系,習慣于就具體問題達成協議。2016年9月,長期執政的烏茲別克斯坦前總統卡里莫夫去世,米爾濟約耶夫繼任總統。米改變烏國家發展戰略,將區域合作和睦鄰友好關系作為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就任總統的第一年,米對所有中亞國家進行正式訪問,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領土爭端和可能導致烏水資源短缺的能源項目。2018年,烏獨立以來首次參加在比什凱克舉行的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會議,并于2019年成為該組織正式成員。米還倡議成立中亞國家元首協商會議機制,首次會議于2019年3月在哈首都努爾蘇丹舉行。
三、相互抱團—擺脫俄羅斯
塔什干“知識大篷車”研究所主任法爾哈德·托利波夫認為,中亞過去和將來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隨著烏擺脫自我封閉,地區國家開始重新抱團,即所謂的“中亞2.0”。吉爾吉斯政治學家馬爾斯·薩利耶夫認為,中亞國家領導人開始在沒有俄羅斯參與的情況下舉行會晤,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以前,中亞國家被域外大國操控,現在在沒有外部參與的情況下自行制定游戲規則,各國協作達到新的水平。
中亞地區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基里爾字母拉丁化改革,以便更加融入國際社會。土庫曼斯坦已徹底改用拉丁字母,烏茲別克斯坦兩種字母通用,哈薩克斯坦正在制定拉丁化的字母表。哈薩克斯坦議會下院議員阿伊多斯·薩雷姆表示,放棄基里爾字母,是建立以哈薩克斯坦價值觀為主導社會的自然嘗試。新一代哈薩克斯坦人講哈語,民族認同意識比成長于蘇聯時期的老一代更高。哈這一做法招致俄羅斯政界和媒體的尖銳批評,指責其為背叛行為。薩雷姆表示,俄羅斯對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文化影響力削弱感到不滿。
四、合力抗擊新冠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亞國家團結一致,合力抗疫。2020年4月,烏茲別克斯坦向吉爾吉斯斯坦開出援助物資專列,運送面粉、食品、個人防護用品和紅外測溫儀。同月,哈薩克斯坦向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提供價值6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2020年6月,烏茲別克斯坦向哈薩克斯坦提供醫用口罩和手套、防護服、測溫儀和病床等物資。2021年7月,哈薩克斯坦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2.5萬劑QazVac國產新冠疫苗。
信息來源:駐哈薩克斯坦使館經商處
國際業務部電話:0991-8766665
產品研發中心電話:0991-8766665
企業服務中心電話:0991-8766665
0991-3777399、0991-3550199
財稅服務中心電話:0991-5279718
綜合服務中心電話:0991-3730999